图书介绍
中医学秘里求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华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1520090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76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中西医结合-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秘里求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追源溯流1
第一章 修正中医学的论据、论点、论证1
第一节 绪言1
一、历史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见证1
二、“有神论”与“无神论”对中医学的影响6
第二节 阴阳学说(早期阴阳五行说)12
一、生物生成的思想建构12
二、早期“阴阳”的性质15
三、早期五行思想的建构框架17
四、阴阳水火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指导思想28
五、早期阴阳五行说应用于中医学32
第三节 循环五行(类比样阴阳五行说)38
一、循环五行的创成38
二、天人感应论是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40
三、邹衍、董仲舒的神学思想43
四、对类比样阴阳五行说的具体分析46
五、“人副天数说”引用于中医学50
六、类比样阴阳五行说是脏象理论的指导思想52
七、中医学六经的演化过程57
第四节 对两种阴阳五行说的分析与界定61
一、对早期与晚期阴阳五行说的辩证分析61
二、对两种阴阳五行说的界定64
第五节 藏象与脏象的性质70
一、藏象与脏象的形成70
二、藏象73
三、中医学唯心主义思想多元论的形成77
第六节 中医学理论三大学说78
一、《内经》各学说形成78
二、治道五藏与五藏分封79
三、阴阳学说是开物成务理论的载体82
四、循环五行对中医学的危害88
第七节 修正中医学需要讨论的若干问题91
一、医易同源不能适应时代医学的发展91
二、去粗存精的措施与辩证法93
三、中医脏象神学思想的社会基础97
第二篇 基础医学99
第二章 绪论99
第一节 修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思想基础99
一、基础理论99
二、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和方法105
三、中医各学说思想框架生理示意图107
四、阴阳治道制生理与实证医学结合110
第三章 阴阳学说113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113
二、对五行学的初步认识116
三、对立体五行五种物质性能的分析119
四、立体五行程序的设定与运用120
五、以土为物与金木水火四行的体用关系123
六、立体五行为二气气化运动的说理工具125
第四章 阴阳二气127
一、道的概念127
二、道的命名127
三、道的性质128
四、道对人类的贡献128
五、道为天地母129
六、二气运动的动因130
七、气与火的关系130
八、道者、万物之奥131
九、万物负阴而抱阳132
十、天下万物生于有133
第五章 循环五行论136
一、五行的起源与发展136
二、五行属性的认识137
三、五行用语的分析139
四、赵献可反五行论的认识140
第六章 中医生理学141
第一节 对精与脑髓机能的认识141
一、对精的认识141
二、对脑髓机能的认识142
第二节 两种性质的治道制生理143
一、五藏反射弧样的“治道君主制生理”143
二、阴阳治道制生理144
第三节 藏与府的认识146
一、藏与府的起源与发展146
二、藏与府的性质148
三、心主神明与神明之心151
四、小结154
第四节 神府功能与实证医学接轨156
一、概述156
二、神府之心枢156
三、心主的精气活动158
四、神府生神之精的作强机能159
五、人体谏议之官的生理功能162
第五节 神府精气的调节功能164
一、神府生理的组织形式(头为一身之元首)164
二、脑髓特定部位精气活动165
三、神府心枢的精气活动165
四、心枢两神活动的生神机制167
五、小结168
第六节 相火论169
一、对命门主火的认识169
二、水火相生170
三、相火与精气神172
四、化生相火的物质基础173
五、相火的性质174
六、对李杲与朱丹溪相火论的分析176
七、相火的正确认识180
八、相火与医理180
第七节 对脏象与脏腑分症法的分析181
一、对脏象理论的分析与论证181
二、脏象生理没法解释神的化生183
三、脏象生理无法解释人体的阴阳关系183
四、脏腑生理混淆诸气的性质185
五、五脏生理混淆气血的概念186
六、脏象无法解释阴阳更胜的病理反应187
七、藏象生理向脏象转化的分析189
八、对脏象生理相合的分析190
九、对脏腑生理开窍的认识192
十、对脏腑分症法说理含混的分析192
十一、对脏腑分症法辨证用药的分析194
第七章 中医病理学196
第一节 病因196
一、正虚196
二、邪气198
第二节 痰198
一、痰的性质198
二、痰属代谢障碍性病证199
三、痰的成因199
四、痰证的分类199
五、痰为疾病之标200
第三节 病能201
一、阳胜则身热201
二、阴胜则身寒202
三、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202
第四节 发热204
一、发热的性质与意义204
二、发热的病机205
三、热型205
第五节 五藏病机207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08
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08
三、诸寒收引,皆属于肾209
四、诸气膹郁,皆属于肺209
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210
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210
第六节 君火与相火的病机211
一、诸噤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211
二、诸热瞀瘛,皆属于火212
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212
四、诸逆冲上,皆属于火213
五、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213
第七节 热的病机213
一、诸胀腹大,皆属于热214
二、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215
三、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215
四、“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216
五、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216
第八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上下病机217
一、诸厥固泄,皆属于下217
二、诸“痿”喘呕,皆属于上218
三、诸痿“喘”呕,皆属于上218
四、诸痿喘“呕”,皆属于上219
第九节 气候取象的病机219
一、诸痉项强,皆属于湿219
二、诸暴强直,皆属于风219
三、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220
第十节 小结220
第八章 基础医学文选通解222
第一节 医风222
一、业务学习的重要性222
二、医生的胆识222
三、视病如亲222
四、医风223
第二节 阴阳二气223
一、二气的性质223
二、气化“有物”则有感224
三、二种气态的运动变化224
第三节 中医学生理与病理225
一、人体生理活动的“阴阳两精之气”225
二、五藏是人体生理的控制系统225
三、神明之心的领导地位226
四、神藏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226
五、君火与相火227
第四节 病因 病理227
一、正虚与邪实227
二、疾病的诱因228
三、热病的性质228
四、疫病228
第五节 诊法229
一、四诊的意义229
二、四诊与问诊的关系229
三、问诊的重要性230
四、脉诊对症情的预测230
第六节 治法231
一、谨守病机,掌握症情的变化231
二、治疗必求其本231
三、正治法与反治法232
四、治病不宜墨守成规234
五、扶正与驱邪237
六、补法与泻法的运用237
七、治疗先抓主要矛盾238
八、防微杜渐239
第七节 立方239
一、处方的意义239
二、获得良方的基本方法240
三、方剂的组合240
四、大方与小方的运用241
五、药疗与食疗241
六、妊娠有故无殒242
七、君药在处方中的地位243
八、对处方优劣的评价243
第三篇 治则246
第九章 神府病证的治则246
第一节 神府精气活动的生理与病理246
第二节 辨证施治249
第三节 治则250
一、诸痛治疗法,又叫止痛法250
二、镇心法254
三、滋阴除烦法256
四、补精益髓法258
五、吐泻法259
第十章 消化系疾病的治则262
第一节 消化道的生理与病理262
第二节 辨证施治262
第三节 治则263
一、肠道消炎法263
二、和胃止呕法264
三、消食除胀法265
四、疏肝理气法266
五、温中止呕法267
六、健脾止泻法268
七、温中止泻法270
八、敛肠与吸着止泻法271
九、攻下法272
第十一章 呼吸系疾病的治则276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生理与病理276
第二节 辨证治疗276
第三节 治则277
一、呼吸道消炎法277
二、清咽利膈法278
三、化痰止咳法279
四、降气止喘法280
五、益气法282
第十二章 泌尿系疾病的治则285
第一节 泌尿系器官的生理与病理285
第二节 辨证施治287
第三节 治则288
一、泌尿系消炎法288
二、抗变态反应法289
三、渗湿利尿法292
四、缩溲止遗法294
第十三章 生殖系疾病的治则296
第一节 生殖器官的生理与病理296
第二节 辨证治疗298
第三节 治则299
一、补阴升阳法299
二、性功能障碍的物理疗法300
三、固精止遗法301
四、通经法302
五、调经法304
第十四章 肌肤炎症的治则306
第一节 炎症306
第二节 炎症的治疗309
第三节 治则310
一、消炎抗菌法310
二、强正消炎法312
三、解毒渗湿法312
四、托疮生肌法313
五、去腐生肌法(外用药)313
六、固涩法314
第十五章 运动系疾病的治则317
第一节 运动器官的生理与病理317
第二节 辨证施治319
第三节 治则319
一、温经活络法319
二、祛风除湿法321
第十六章 气血津液病的治则323
第一节 气血津液的生理323
一、血液的成分323
二、凝血与抗凝机制324
三、红细胞生成325
四、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326
第二节 辨证施治328
第三节 治则330
一、调血止血法330
二、活血化瘀法332
三、活血止痛法336
四、活血止血法336
五、调血补血法338
六、补阴养液法340
七、抢救法343
第十七章 外感热病的治则345
第一节 病因与分症法345
一、正气与邪气345
二、热性病的分症法348
第二节 热性病的特殊表现349
一、热型349
二、兼症351
第三节 通治355
一、对通治处方药理作用的分析355
二、通治处方的加减变化357
第四节 治则359
一、清温败毒法359
二、清热除蒸法360
三、滋阴降火法362
四、辛温与辛凉发散法363
五、凉血散血法364
六、醒脑振昏法365
七、平肝息风法367
八、养肝息风法368
九、芳香化湿法368
十、清肝利胆法369
第十八章 对因治疗法372
一、病毒372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374
三、溶血性链球菌375
四、肺炎双球菌376
五、脑膜炎双球菌376
六、大肠杆菌377
七、痢疾杆菌378
八、肠沙门氏菌属(伤寒与副伤寒杆菌)378
九、结核杆菌379
十、百日咳嗜血杆菌380
十一、白喉杆菌380
十二、炭疽杆菌381
十三、麻风杆菌381
十四、绿脓杆菌381
十五、霍乱弧菌381
十六、螺旋体382
十七、真菌383
十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384
十九、疟原虫384
二十、阴道滴虫385
二十一、蛔虫385
二十二、绦虫386
二十三、钩虫386
二十四、蛲虫及其他寄生虫386
第四篇 验方百首388
第十九章 温热病类388
一、清温葛根汤388
二、达原饮389
三、天保采微汤390
四、清温败毒饮390
五、二枝一萍汤391
六、达原黄芩汤391
七、荆防解毒汤392
八、青蒿鳖甲汤393
九、肺炎汤394
十、清血解毒汤395
十一、开胸清肺汤396
十二、羚羊息风汤396
十三、凉血化斑汤397
十四、保疹汤398
十五、息疟丹399
第二十章 内科病类400
第一节 消化系统400
一、定呕汤400
二、赭桂枳术木香汤401
三、三味灵香汤401
四、胃痛汤402
五、沉寒呕痛汤402
六、巴黄丸403
七、开胃进食汤404
八、胃炎汤404
九、固真汤405
十、四石汤405
十一、胃疡丸406
十二、一粒金丹407
十三、乌梅汤407
十四、槟榔煎408
十五、甲肝汤与乙肝汤408
十六、结肠炎汤411
第二节 呼吸系疾病处方411
一、八味猪肺汤411
二、清肺止嗽汤412
三、河车大造丸413
四、猪胆膏414
五、疫嗽汤414
六、定喘汤415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处方415
一、四参宁心汤415
二、血府逐瘀汤416
三、回阳急救汤417
四、活血逐瘀汤418
第四节 神经精神系处方418
一、定晕汤418
二、清眩汤420
三、大黄鹿茸酒420
四、夜啼汤421
五、逐瘀治聋汤422
六、抗癫散422
七、抗癫丸424
八、将军汤《寿世保元·癫狂》425
九、四合一珍珠丸426
第五节 运动系疾病处方426
一、清热利湿汤426
二、秦艽化湿汤427
三、散瘀胁痛汤428
四、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28
五、着痹丸429
第六节 泌尿系疾病处方430
一、风水汤430
二、阳水汤430
三、白浊汤431
四、清溲汤432
五、淋证汤432
第二十一章 女科病类处方434
第一节 调经种子434
一、癥瘕汤434
二、掌中丸(三方)435
三、通经丸436
四、凉血固经汤437
五、活血酊437
第二节 妊娠期疾病处方438
一、妊娠恶阻汤438
二、子烦汤438
三、胎漏汤439
四、芩术安胎汤439
第三节 子宫出血440
一、地榆牡丹皮汤440
二、黑圣散441
三、凉血逐瘀汤441
四、三合止崩汤442
五、血露汤442
六、蒲黄阿胶汤443
第四节 乳房病处方443
一、乳痈汤443
二、通乳汤444
三、催乳汤445
四、麦芽煎445
第五节 杂疾445
一、甘麦大枣丹参汤445
二、脏躁汤446
三、芍草汤与归芪建中汤447
四、滴虫煎与滴虫洗剂448
五、去腐生肌散448
第二十二章 外科病处方450
第一节 内服剂450
一、豆雄散450
二、胜霉散451
三、金银花解毒汤452
四、苦参解毒汤453
五、阑尾炎汤455
六、鹅口疮汤455
七、咽炎汤456
八、消痔汤456
九、银屑汤457
十、苍耳止痒汤458
十一、奇应丸458
十二、解毒牙痛汤与立止牙痛水459
十三、升麻石膏大黄汤460
第二节 外用散剂460
一、五石散460
二、除湿散460
三、胜湿散461
四、雄黄轻粉散461
五、黄连大黄散462
六、坏疽丹462
七、枣言散463
八、柏胆散463
九、鹅口疮散464
十、顽癣净464
十一、顽癣酊与鹅掌风浸剂465
十二、疥疮膏465
十三、皮炎搓剂466
十四、庆华堂消解膏466
十五、泽漆膏467
方剂索引468
主要参考书目475
热门推荐
- 2585276.html
- 3818456.html
- 789212.html
- 3527965.html
- 3099438.html
- 3656891.html
- 2730903.html
- 2341210.html
- 671038.html
- 1031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7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2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1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39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5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1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3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6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0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8841.html